22:02,群聊还在炸锅,有人晒宵夜,有人抱怨加班,我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看见一张照片跳出来:镇江某个社区里,我那大学女同学,穿着再普通不过的工作服,头发有点乱,身边围着一圈大妈大爷,孩子搂着她腿。
别的同学在大厂摸鱼,她在村委会里“摸鱼”,摸的是人情世故。
四五年前,她还在各种工作里折腾,工资一会儿两千五,一会儿三千八,简历加起来能绕地球半圈。
现在工资也没多高,四千出头,但她笑得比毕业那会儿轻松得多。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天她和我语音,背景里孩子在喊妈,电话这头她一边写材料一边聊。
她说自己考社工那会儿,差点没考砸,考前一天还在街边撸串。
那种“社工是不是铁饭碗”的问题,她也懒得想,反正进了社区,日子一下子慢了下来。
有人觉得进体制是“认输”,她说这叫“换个活法”。
同学群里老有人问她:“你不羡慕那些拿高薪的?”
她回一句:“我可不羡慕三天两头搬家的,稳定有啥不好的?”
说得我一时语塞。
其实,社区妇女主任和你想象的“端茶递水”没半点关系。
疫情那阵,她天天在小区楼下拦人做核酸,和居民吵架都快成日常了。
谁家孩子吵架了,谁家老人摔倒了,她都得第一时间赶过去,关键工资就那点,还得忍着街道天天催报表。
别说“清闲”,有时候这活比互联网还卷。
她说自己现在能劝架、能写材料、还能陪孩子写作业,已经修炼成“六边形战士”。
网上总有人酸体制,说年轻人不思进取,喜欢混日子。
我倒觉得,这年头什么行业不卷?
江苏县级市社工工资平均四千出头,跟大厂、外企比起来,确实差点意思,简历上写“稳定”两个字都快泛黄了。
但大厂真能熬到退休的有几个?
裁员一波接一波,今天还在工位上,明天可能就成了“自由职业者”。
社区岗位虽然看着普通,却成了不少家庭的主心骨。
她能按时接娃放学,能陪家里长辈吃顿热饭,这事搁北上广,妥妥是“奢侈品”级别。
你要说她过得没压力,那也不现实。
去年有一次材料数据写错了,领导当场拍桌子,她电话里语气都蔫了。
到家还得装作若无其事,跟孩子一起写作业,晚上刷剧才敢偷偷吐槽两句。
成年人嘛,谁不是边怀疑自己边咬牙往前顶?
我问她会不会觉得后悔,她说有时候想躺平,有时候又想折腾点新花样。
听着像段子,其实挺真实的。
有趣的是,社会对女性总有一套“隐形标准”。
体坛那边,女运动员职业高光时突然回归家庭,评论区立马炸开锅,有人说浪费天赋,也有人说懂得生活。
轮到我同学,她既不是退路,也不是冲锋,就是在社区这个夹缝里,找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平静。
网友总爱拿放大镜看别人,芝麻点大的事都能翻出来讨论一番。
她倒是云淡风轻,没工夫理会外界的声音。
SEO关键词“江苏社工工资”“社区妇女主任日常”,顺手给你加上,流量要稳。
她的朋友圈偶尔晒晒加班,更多的是孩子的手工作品,或者社区活动的照片。
每次看见,我心里都忍不住琢磨:咱们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是体面的头衔,还是一份能踏实下来的生活?
互联网那边年薪百万的故事天天有,现实里能一直稳定下去的,凤毛麟角。
她在社区忙活,工资不高,却有种别人学不来的底气。
说到底,活法不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卷,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躺平。
那些年我们都觉得“高薪就是牛”,现在反倒觉得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在孩子长大时没缺席过几个周末,这才难得。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有没有哪一刻觉得,所谓“成功”其实很私人?
不需要别人定义。
你在加班,她在社区。
你在赶地铁,她在陪家人。
生活怎么选,谁也说不准哪个版本更好。
写到这儿,真想拉着屏幕前的你聊聊:你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你愿意为稳定放弃点自由,还是哪怕收入不高,也想过点自己的节奏?
评论区别沉默,说不定今晚22:02,你的故事也能带火一波流量。
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