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陈静邓超曦任小雨郭胜甫/文潘冯豪徐森垚/摄记者邱伊娜
“塘泥壅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蚕丝织绢→绫绢生金→鱼绢共富”——在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千年桑基鱼塘畔,这条镌刻着生态智慧的古老价值链,正在南浔区大中小学同上一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思政课主题活动上逐一解码。近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携手湖州市双林二中、双林庆同小学的大中小学生们一起破译千年渔塘如何“织”出金山银山。
解码千年循环:小学生发现生态“小秘密”
晨雾氤氲,和孚镇的桑基鱼塘如一幅晕染的江南水墨,在薄纱般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原来鱼吃的‘饭’是蚕宝宝的便便!”庆同小学学生吴辰宇、陈语涵、阮翎轩瞪大眼睛,指着循环示意图兴奋地说,“蚕沙掉进鱼塘,鱼儿长得胖胖的,塘泥又变成桑树的肥料——这就是我发现的‘循环小秘密’!保护水清清,小鱼和桑树都会开心!”采访完荻港鱼庄负责人后,小朋友们还兴奋地讨论着生态循环的秘密。
大中小学专注观察桑基鱼塘主题展馆的展品
在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大学生们引导中小学生们对比《桑基鱼塘农书》与现代生物防治技术,孩子们感慨,“古人用菖蒲驱虫保护桑叶,今天我们用智能监测仪预警鱼病,方法不同却都在解决如何保护生态的问题。”双林二中学生徐吴宸睿说,“桑基鱼塘让我明白真正的科技不是取代自然,而是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生!”
“青绿赋能▪两山新声”实践队引导中小学生解码鱼绢共富的古老智慧
午后斜阳,双林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大学生们结合余村5G物联网养鱼的调研经历,与中小学生探讨“传统缫丝如何嫁接数字技术、数字文化如何赋能古镇新生”,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方羽萱表示:“如果能在保持原有生态链的基础上,使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塘泥肥力和蚕沙分解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用VR、AR技术还原传统缫丝工艺,打造沉浸式的研学体验,再把绫绢文创通过元宇宙推向全球——这就是‘生态+科技+文化’的共富新公式!”
大中小学生漫步双林古镇沿明清商贸古道“三桥二塔九弄堂”实地考察
青春接力守护:指尖传承里的“两山”答案
落日余晖下,三桥古韵多了几分色彩。大学生们带着中小学生共同畅谈“Z世代”青年在生态价值转化中的时代使命。
庆同小学郑诗琪感慨:“以前听老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不太懂——山和水怎么能当钱用呢?直到参加了今天的活动,又亲眼看着我们双林古镇一天天变样,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力量。”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诸玥也表示,将传统绫绢工艺与现代时尚、家居等设计元素结合,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绫绢制品,推动绫绢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将是他们下一步创新创业的思考方向。
据了解,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联合湖州市南浔区教育局,依托共建的“水晶晶·浔思政”品牌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共同打造“青绿赋能▪浙里浔梦”南浔区大中小学同上一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思政课主题活动。
实践课程设计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静和陈伟建表示,“结合暑期大学生实践,让大学生成为思政一体化课程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思考者,在一体化实践中让小学生感知生态循环的奇妙,中学生理解古今智慧的辩证,大学生探索科技赋能的路径。当孩子们的手指拂过桑叶、丝线和传感器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种子已扎根心田。”
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