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爆发不久,志愿军在凶猛的进攻中展现了令人敬畏的战斗力,美军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特别是在西线战场,美军丢失了约2000辆卡车,此外还有大量重型武器和罐头食品等后勤物资。这批物资若能被志愿军完整缴获,无疑会极大缓解他们的后勤压力。然而,正当志愿军准备接收这些宝贵补给时,美国空军迅速展开了战术轰炸,使得志愿军的战略计划未能实现。许多后世军事专家指出,如果美军空军优势不那么显著,朝鲜战争或许根本不会拖延到1953年才结束。
1950年10月,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后,第一时间指示周恩来总理前往苏联展开谈判。此次谈判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尽力说服苏联派兵参战,二是争取苏联空军的支援,三是希望获得苏联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强力支持。毛主席深知,面对装备精良、兵力强大的美军,如果没有空军的配合,志愿军将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然而,斯大林权衡利弊,担心直接与美军发生冲突,拒绝派遣地面部队,即便是空军支援也没有明确答应。斯大林最终只同意以半价向志愿军大量提供武器装备。直到1951年初,看到志愿军接连取得数次战役胜利,斯大林才秘密下令苏联空军加入战斗,但出于避免与美军直接冲突的考虑,苏联空军并未深入朝鲜前线,仅在外围提供有限支持。
展开剩余76%多年后,美军第二任最高军事指挥官李奇微在其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中坦言:“如果没有美军强大的空军,朝鲜战争将演变成更惨烈的悲剧,战争走向或许会完全不同。”的确如此,虽然美军陆军火力强大,拥有大量榴弹炮、坦克和装甲车,给志愿军带来巨大伤亡,但志愿军凭借出色的战术技巧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克服了不少困难。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回忆,美军陆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算最强,他们缺少那种死战到底的精神,甚至部分美军步兵师的战斗意志还不及一些南朝鲜部队。至于美军海军,尽管整体实力雄厚,但在朝鲜战场上的作用相对有限。
唯有美国空军,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困难。没有空军支援,许多战役的结局或许会截然不同。以长津湖战役为例,志愿军未能彻底歼灭美军陆战一师,第九兵团自身伤亡惨重,关键原因之一就是美军空军的有效干预。在战役中,第九兵团采用分割包围战术,多次切断美军退路,比如炸毁了水门桥这一重要通道。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如果美军无法从水门桥方向突围,第九兵团包围并消灭陆战一师的目标几乎可以实现。遗憾的是,美军空军紧急从日本调来承重达50吨的桥梁组件,搭建了临时“人工”水门桥,陆战一师得以成功逃脱包围。
此外,第九兵团许多部队未能按时抵达指定阻击阵地,主要是因为遭到美军空军的猛烈轰炸。整场长津湖战役中,第九兵团的实际战斗减员约一万至两万人,非战斗减员却高达三万多人。大批士兵缺少棉衣,粮食供应不足,这些困难正是美军空军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线实施毁灭性打击的结果。根据一份战争记录显示,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汽车运输队至少有一半车辆被摧毁。战后,美军陆战一师的鲍泽上校感慨地说:“如果中国军队拥有强大的空军,我们很难逃脱包围。”
一位志愿军师级干部回忆,在长津湖战役中,他们师成功将一个美军师分割包围,但美军发现后迅速呼叫空军支援。借助强大的机械化火力和空军的双向火力压制,美军最终成功突围,给志愿军造成沉重损失。正因为美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毛主席在制定战术时,特意提出“小歼灭战”策略,建议志愿军将歼灭美军一个营作为目标。实际上,在长达两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并未能成建制地消灭任何美军团级以上单位。
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数据显示,志愿军至少有九位师级以上干部在空军轰炸中牺牲。与美军强大的空军力量相比,志愿军空军显得极为薄弱。美军参战战机数量超过一千架,总出动飞机高达四五千架,而志愿军作战飞机仅约200架,朝鲜空军约一两百架。苏联空军虽然秘密参战,但遵循不直接交战原则,难以为志愿军提供有效支援。志愿军飞行员大多经验有限,被视为“新兵”,而美军飞行员普遍具备丰富实战经验,许多甚至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飞行次数超过300次,实力显著碾压志愿军空军。
尽管如此,志愿军空军的战绩依然十分辉煌。防空部队和空军编队共击落或击伤“联合国军”战机近2400架,其中击毁美国战机425架。对此,美军范登堡将军在白宫会议上感慨道,短短几年间,中国已成长为空军强国。纵然如此,在庞大的美军空军压力下,志愿军仍面临巨大威胁,整体战局受到显著影响。李奇微将军的评述不无道理:若无美军空军介入,朝鲜战争结局必将大不相同,美军损失将大幅增加,志愿军实现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以上单位的战术目标也将水到渠成。若真如此,美军签署的绝不仅仅是停战协议,而是彻底的失败。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