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 通讯员 王晶 谢洁怡
近日,首期以“快乐暑假,落笔生花”为主题的阅读与写作公益课堂在罗湖区桂园街道桂木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举办,草木书香推广人刘美玲为社区的孩子剖析写作技巧,引导孩子们认识自我、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善于选材,为孩子们搭建起了启迪思维的成长平台。
课堂伊始,刘美玲和孩子们玩起了“发现自己”的小游戏:“试着写下自己身上的20条长处,再为自己定一个一年、一个月甚至一天的小目标。”有的孩子写下“我善于观察小动物”,“我上课从来不迟到”,有的则标注“每天阅读30分钟”的短期目标。刘美玲说:“写作的第一步是认识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闪光点,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在“什么是好作文”的分享中,刘美玲用通俗的语言总结出五大要点:好作文首先是正确的,不写错别字、语句通顺是基础;其次是美丽的,用词准确生动,能让读者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要写出真情实感,而非照搬套路;还要是有情的,能传递喜怒哀乐,打动人心;最后,标题要有魅力,开头要扣题,观点要鲜明,同时符合不同文体的评分标准。
“好作文从哪里来?”面对这个核心问题,刘美玲给出了清晰答案:从生活中来,留意早餐的香气、邻里的问候;从阅读中来,在书本中积累好词好句,学习他人的表达;从观察思考中来,看到落叶不仅要描述样子,更要想想它背后的故事;从积累中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灵感随时记下来;从反复修改中来,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像打磨宝石一样雕琢文字。
最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是“好作文如何选材”的案例分享。刘美玲以自己发表的《打糍粑》《红玉米的等待》为例,讲述了如何紧扣主题进行多维选材。“写《打糍粑》时,开头引用歌谣,‘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烤年酒’哼着歌谣,转眼就到了年关,开头朗朗上口的歌谣引入主题,我不仅写了糍粑的做法,还加入了揉面团的皱纹、蒸笼里冒出的白气,这些细节让文章有了生活的味道。”她告诉孩子们,选材不必追求宏大,身边的小事、家人的一句话,只要紧扣主题,都能成为好素材。生活点滴皆文章,生活处处是语文!最后,刘美玲还向孩子们传授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并送给孩子们一句毛姆的经典名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课堂结束时,孩子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原来写作文不用硬凑字数,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就够了!”一位同学举着自己写满“长处”的纸条开心地说。本次阅读写作公益课堂以培养青少年文学素养为核心目标,通过多场次课程设计与实践指导,助力社区儿童深度感知汉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激发其对阅读与创作的持久兴趣。
(图片由桂木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
举报/反馈配资炒股平台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